在佛教中,無論小乘或大乘,都有一定的修行果位。主要的果位包括:
小乘佛教的果位主要有:#
1. 須陀洹: Destroyer of the outflows。通過四聖諦中的苦諦與集諦的理解,斷除了對欲界的執著,但對色界與無色界還有執著,還需繼續修行。
2. 斯陀含: Once returner。斷除了對欲界與色界的執著,只對無色界還有少量的執著,還需再回到欲界修行一次。
3. 阿那含: Non-returner。徹底斷除了對三界的一切執著,不會再回到欲界,但還未開悟,還在修行中。
4. 阿羅漢: Arhat。通過修行已達到解脫,開悟涅槃,結束輪迴,出世無著。已經達到佛教修行的終點。
大乘佛教的果位更為豐富,主要有:#
1. 初地菩薩:徹底斷除了我見與戒福見。已經進入三無漏學,成為大乘菩薩。
2. 十地菩薩:從初地到第十地,逐漸深化對空性與 Middle way 的理解,積累功德與智慧,最後達到等覺境界。
3. 等覺菩薩:已經達到與佛同等的覺悟境界,但還未成佛。能出現在世間度化眾生。
4. 圓覺菩薩:在成佛前的最後一定生命期間所達到的最高覺悟境界。
5. 佛陀:覺悟一切智,徹底斷除煩惱,達到無上正等覺,為三界眾生的導師。
總之,小乘與大乘的果位體系雖有差異,但都以逐漸深化對三界無常、功德智慧的理解,最後達到涅槃或佛果為最高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