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外人

橘外人

十二因緣

  • 無明,就是不明,乃一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一切執著,此謂無明。
  • 行是造作義,指一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 識就是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 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一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 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 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
  • 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 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 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捨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
  • 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迴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 生即受生。以現在所造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 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至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無明與行二者為過去因,識、名色、六入、觸、受,此五者為現在果。
愛、取、有三者為現在因,生、老死二者為未來果。

前因今果,今因後果,如是輾轉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前後相繼不斷,生死輪迴無盡。
如順著生死潮流,則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於是乎永受生死,這叫作流轉門。
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於是乎獲得解脫,就是還滅門。
解脫是要有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則自然不會愚癡(無明),也就不會有錯誤的行為(行),沒有行為上的不良作為,則自然沒有不好的潛能(種子)隨識流轉,乃至不會有五蘊、六根、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這便是出世的解脫。
而在空性中,是沒有實在的有情在生死中流轉,也沒有實在的有情在涅槃中解脫,所以心經中說是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載入中......
此文章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