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 是梵語,又譯作泥日、泥洹、涅槃那等,意譯為滅、滅度、寂滅、安樂、無為、不生、解脫、圓寂。
涅槃的字義,有消散的意思,即苦痛的消除而得自在。也就是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達到智悟的菩提境界。
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功德圓滿具備,一切煩惱障斷盡。這是大乘佛法對 "涅槃" 的定義。小乘則稱 "涅槃" 為 "滅度"。
但無論如何,涅槃都是修行所要到達的彼岸。
因為修行的程度不同,所以涅槃的境界也有差別。籠統地說,涅槃分為無餘和有餘兩種境界,即徹底與不徹底。
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是相對而言的。一個修行者證得阿羅漢果,這時業報之因已盡不受後有,但還有業報身心的存在,故稱有餘涅槃;及至連酬報過去世業因的身心皆已灰滅,而完全無所依處,便達至無餘涅槃。
根據現有佛法的流傳,分為三種情況:
(1)根據小乘的教義,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身體還存在,這叫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具體說來,阿羅漢生死之因雖盡,但還剩了依存的肉身在三界之內,待到這個依存之身自然地灰飛煙滅之後,就叫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
(2)根據大乘佛法,菩薩也是有餘涅槃。菩薩了悟生死,但尚未成佛,這個階段叫作有餘涅槃;等到菩薩變易生死之果盡,獲得佛身之後,才叫作無餘涅槃。
(3)就大小相對說,小乘的無餘涅槃,因還有惑業苦的殘餘,並不徹底,所以叫作有餘;至於大乘的無餘涅槃,是徹底地解脫無殘餘,所以叫作無餘。